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前系主任蕭有志,接受News 98«張大春泡新聞»未來的未來單元採訪,談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的系所沿革及教學特色並給予給甄試申請者建言,分享給家中有高三考生對建築系有興趣者。
-
邁向建築作者論—實踐大學建築教育的前瞻與回顧
文 | 蕭有志
2016農曆元宵前一天,二十幾位1998年由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畢業的校友們齊聚在當年的系館B棟外留下了一幀合照。照片中除了這二十幾位校友外,入鏡的還有好幾位眷屬和小朋友。這個活動緣起于一張臉書社團中的舊照片,拍照時間約莫是1995年六月,室內空間設計學系姚政仲主任指導的「模型製作」課程,期末最後一個作業「懸臂」在課堂評圖後留下了師生們的合影。二十年的時間流逝,重返校園再次合影留念的這群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的校友們,許多如今已是設計公司的負責人。筆者在這群同學之間更有幸在2008年返校兼任教學,之後投入專任教學以及2012年開始擔任建築設計學系的主任。從學生到老師,從老師到參與行政工作,這些角色的轉變讓我相較其他同學多了許多不同的視點,以及些許不同的感觸。值此六十週年校慶,筆者試著透過這篇文字回顧本校發展設計教育的源頭,照看近二十年間本校前後兩個空間設計教育體系的發展與流變,並縱觀其對台灣空間設計教育造成的影響,為這些難忘的時光留下些許記錄。
美術工藝教育的奠基
回溯本校的設計教育發展,自1958年「私立實踐女子家事專科學校」創校後,直至1971年才增設了三年制美術工藝科。該科創設時由聲名卓著的台灣美術工藝家顏水龍先生擔任主任,禮聘了許多當時重要的藝術與設計專家到校協同教學。彼時台灣整體社會正大力的推動工商業發展,鄰國日本在戰後靠著模仿正逐漸摸索出一條兼具地域性與國際化的設計道路,台灣當時為數不多的幾個設計相關系所的教授多為留日背景,顏水龍教授亦然。就任主任時他已是知名的畫家,1903年出生于台南的他,十九歲時留學日本國立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學習西畫與油畫,二十六歲時負笈法國學習素描、油畫,之後並與楊三郎、廖繼春等人合作,分別創立了台陽展與台陽美術協會。三十歲時,顏主任就職於大阪的「株式會社壽毛加社」從事廣告設計,可說是台灣第一位專業廣告人,也自此生平走向除繪畫外亦跨足工藝與美術設計。在職十一年間,顏主任也曾受台灣總督府之聘回台推廣工藝美術,並於1944年回台定居,隔年被聘為台南工業專門學校(今國立成功大學前身)建築工程學科助教授,教授素描與美術工藝史,專門推廣台灣工藝美術作品。也參與當時由臺南市市長羽鳥又男所主持的赤崁樓修復。他也是台灣企業識別標誌(CIS)的肇始者,例如台中太陽堂餅店之識別標誌作品,食品包裝與該店室內設計即出於他的手筆。他還陸續製作了一連串的馬賽克壁畫,例如1961年受關頌聲在死前所託的台灣體育大學 (台中)體育場外牆的《運動》、1964年在太陽堂餅店牆上的《向日葵》、1966年在台北日新大戲院牆上的《旭日東昇》,與1969年應高玉樹市長所委,於台北劍潭公園牆上創作《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作品,同年他亦參與台北中山堂及自強隧道的鑲嵌畫美化工作。
以今日的眼光來看,當時就任主任的顏水龍教授堪稱多才多藝,擁有豐富的創作經驗,能不受媒材限制,以自身的美學修養與知識,自在地將才能發揮在繪畫、美術設計、美術工藝、公共藝術與景觀規劃,相較其同時代的其他創作者,可謂展現了一種更接近文藝復興人的氣質。本校在當時有幸能禮聘一位這樣藝術表現卓著,並獨具創作人格特色的美術工藝教育家擔任主任,可謂為日後的設計教育發展墊下了精實的基礎。1972年,當時的美術工藝科教學研究會制訂的發展目標,即明確的提出「在基礎設計教育階段中,與其他美術教育不做明確的區分,同時為專業理論知識立下基礎。」、「注重民俗工藝,開發傳統工藝的價值,充分利用地方、民間的特產與潛在能力,帶給產業界新的泉源」以及「實施分組教學並注重實習,使技藝專精,設立實習工廠,使專業課程之理論與實習份量得以併行發展」等等。當年的這些教育發展目標可謂深深地影響了本校日後空間設計的教育的發展,直到今日更是已深入骨髓,成為型塑實踐設計人的主要教學特色。
設計教育的專業分流
1974年,美術工藝科設立的第四年,課程歷經三次修訂,分設兩組,一為空間組,一為產品組,以適應當時台灣工商業發展的需求,平面設計則為兩組共同選修。當時在課程上,新生從設計基礎的感覺訓練開始,並不把純美術作唯一學習目標,而是兼重於審美教育,具有生活教養的意義,使學生們能了解生活文化為目的,同時也為專業精神與知識立下基礎。學生於第二年開始才接受分組教學及實習。第三年分組專題研究與製作,製作成績經評審公開展覽,獲及格後使准畢業。本校的空間設計教育也首次在這樣的分組教學下出現輪廓。
1979本校改名「私立實踐家政經濟專科學校」並開始招收男生,1985年美術工藝科改名應用美術科,設有應用美術、空間設計、產品設計三組,由當時留學美國紐約Pratt Institute工業設計研究所的官政能出任系主任(現為本校副校長)。1986年因應教育部加強技職教育培育專業人才,鼓勵本校兼辦五專,於是兼辦了專收女生的五專,並于新設的五個科中設立了商業設計科,主任亦為官政能。1991年學校再度改制升格「私立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同年成立了「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由同樣畢業于Pratt Institute,主修建築學的姚政仲擔任首屆系主任。此時礙于教育部法令無法繼續再招五專生。最後一屆在1994年畢業,結束了前後辦理五屆的五專部商業設計科。1992年成立產品設計學系,由官政能擔任系主任,1997成立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由謝大立擔任系主任。這三個系加上本校歷史悠久聲名卓著的服裝設計系(前身為1961年成立的服裝設計科),于1997 年成立的設計學院架構下,過往美術工藝科以及服裝設計科的教學架構成功轉換成後來延續至今的四個設計學系,一個更加因應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化設計教學體系於焉形成。
培養當代的文藝復興人
1991年設立的室內空間設計學系,原初的構想是想創建台灣第一所架構於工學院體制之下,以設計教學為主體,培育文藝復興人般全人教育為導向的建築系。據聞當時的送審課綱未能獲教育部同意,後欲以「空間設計系」為名代之亦未獲同意,只能改以「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為名成立。但主軸設計課程的內容其實以建築設計為主,輔以視覺語言、色彩學、設計繪畫、模型製作、舞台設計等等一般建築系缺乏的特色課程,形成了當時台灣建築教育體系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專業空間設計教學。姚政仲主任網羅了當時許多年輕的海外歸國學人到校專兼任,專任教師如李清志(畢業于密西根大學建築研究所)、曾成德(畢業于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呂理煌(畢業於Sci-Arc南加州建築學院研究所)、安郁茜(畢業於UPenn賓州大學建築研究所)、顏忠賢(畢業于臺大城鄉所)、陳冠華(畢業於奧勒岡州立大學建築研究所)、王為河(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建築研究所)等,兼任老師如李瑋王民(畢業于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胡碩峰(畢業于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邱文傑(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研究所)、何以立(畢業於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陸希傑(畢業於倫敦AA建築聯盟建築學校)、林洲民(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研究所)等等,皆畢業於歐美建築名校。其中多位並有豐富的國外工作經驗,當時較年輕者甚至在三十歲上下的年紀即到校任教,這群年輕老師充滿教學創意,除了引入當時歐美新興的建築思潮與設計觀念,也發展出各種寓教於樂的教學方法,學系整體教學能量飽滿充滿活力,多位教師在校外競賽獲獎(如王為河老師贏得了旅人驛競圖首獎,更一度贏得二二八紀念碑競圖首獎)、著書論述(如李清志老師及顏忠賢老師在當時即陸續出版了多本建築相關著作)或作品於各類設計雜誌發表(當時著名的室內雜誌幾乎每期都可以看到以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為職銜的設計師發表作品),學生亦屢屢於多項學生競圖獲獎,(如在學學生贏得了捷運雙連站公共藝術競圖)一時之間吸引了全台空間設計專業界與學術界的目光。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在學生來源方面,由於參加全國大學美術類別的術科聯招,剛開始有許多來就讀的學生其實是考不上心目中理想的美術校系,在志願序的排列下無奈進入實踐就讀。但許多人卻在進入這個活潑的設計教育環境後,受其風氣吸引,也自然發展出了對設計的熱愛。當時的學生結構,高中美術班的學生約占半數,另外半數為高職美工科(例如復興商工)的學生。彼時雖然學系的教學相當活潑,但學生的壓力也相當大,許多人幾乎每天都熬夜趕製隔天要交的各種設計作業,在這樣的壓力下選擇轉系轉學者相當多,也因此每年夏天都釋出了許多轉學考的名額。當時的轉學考吸引了來自全臺各地的專科生報考插大,學生年紀相對成熟,並且多已學有專精,報考者除土木科外,有諸如醫技放射科、化工科、護理科等等各種背景學生報考,像筆者即是由當時的世界新專五專部印刷攝影科畢業後報考本校插大考試,同樣在極競爭的術科考試氛圍中爭取入學的機會。這些轉學生(及插大生)學籍為二年級,雖抵免了部分國文英文軍訓等課程,但幾乎所有設計相關課程皆自一年級重頭來過,所有人都花費了至少四年的時間從頭學習空間設計專業。當時能在四年順利修完所有學分畢業可謂少數,花費五年、六年延畢者可謂常態。筆者1994年入學當年轉學生有十六位,大一學生有六十一位,合計七十七位。四年後1998年的畢業展只有二十位修習畢業設計的同學展出作品,而這二十位之中同屆十六位的轉學生占六位,應屆的六十一位占十位,轉系生一位,其餘三位為前幾屆的延畢生,由此數據可想見當年學系在姚政仲主任主導下,試圖以高標準設立畢業門檻,務求學習表現達到一定水平方可畢業,在當時造就了如今看來相當不可思議的一段教學經歷。
這段時期的畢業學生也因為在校內接觸了許多專注於在空間設計專業界發展優質建築與室內設計的老師,耳濡目染下學生畢業後也多進入這些老師的設計事務所工作,經歷這段時期的許多系友如今多已獨立開業,在台灣室內設計業界成為一股新興力量,作品獲得許多知名設計獎項肯定,近年並返校為本校校園空間增添勝景。如柯元傑(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一屆畢業,大院設計負責人)、莊豐賓(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二屆畢業,清禾設計負責人)以及金禹岑(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三屆,大勻設計負責人)等三位系友,於2009年聯合以本校高雄市區教學中心室內設計獲TID(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公共空間類室內設計大獎。莊豐賓並以作品「牡丹清境民宿」獲金點設計獎及TID大獎,並參與本校台北校區許多單位的室內空間設計,近期並與本系林聖峰(前系主任)老師合作,完成台北校區三期工程的C棟及G棟室內空間設計。部分畢業系友選擇進入國內外建築研究所進修,例如黃春輝(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一屆畢業系友)於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取得建築碩士學位及伊利諾理工學院建築博士。曾任職美國多所大型事務所,如SOM, MWH等等,為專精于BIM(建築工程三維數位化管理)的專家,目前旅居美國大芝加哥地區。另有多位系友投入設計教學工作,如陳效宗(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一屆畢業)畢業後任職于復興商工,迄今
擔任美工科教職及主任二十餘年。郭令權(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一屆畢業)取得本校時尚與媒體研究所碩士、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及淡江大學建築博士學位,現任教于本校媒體傳達設計學系。
專業建築教育的前衛實驗
1999年,留學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研究所並具有美國賓州建築師身份的安郁茜老師接任系主任。同時多位專任老師先後轉赴各校紛紛新設的空間設計相關學系任教職,學系亦陸續聘任了謝宗昌、王澤、韓榮耕等外籍師資及歸國學人。這之中王澤老師的聘任堪稱一新的轉戾點,王澤老師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州的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築研究所,師事著名的前衛建築家Daniel Liberskind,師生兩人並曾合作柏林猶太紀念館的國際競圖獲得首獎。美籍的王澤老師一開始以客座教授身份訪臺授課,後來在安郁茜主任的力邀下留在台灣加入專任陣容。配合在UPenn進修建築歷史與理論博士學位的謝宗昌老師以及韓裔美籍的韓榮耕老師(與王澤老師同樣受教於Daniel Liberskind時期的Cranbrook 藝術學院,後畢業於著名的SCi-Arc南加州建築學院)的加入,加上原先幾位在教學研究上皆有顯著特色的專任教師,以及多位畢業於著名建築院校的年輕建築師(如畢業於倫敦AA建築學校(Architectural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ssociation的連浩延、朱伯仰等)的加入教學,學系整體教學方向轉向了一種更海闊天空的設計教學課程開發,在充滿實驗氣息的教學氣氛下探索建築創作邊界的企圖心。
學系在這段時間審視社會變遷並考量未來發展,退出了大學術科聯招,開始招收沒有術科訓練的一般高中生,一切的美術基礎改由學系基礎課程負擔。但也在這個時候,學系開始醞釀改制,希望將創系初始未能達成的願景-- -創辦一所以人文教育為教學主軸的建築學系-- -加以實現。經過許多老師的共同討論,保留既有特色課程並融入教育部要求的建築系專業科目,一個全新的課程架構終於在2002年通過教育部的審核。自1991年設立,前後共十一年的四年制室內空間設計學系在這年正式停招。改招後的新制,以當時國際上主流的美國建築專業教育體制為藍本,成為需修業五年的建築設計學系,文憑改授具中華民國建築師考試資格的建築專業文憑。這段時間也邀請許多知名的專業建築師兼任設計課教職,如簡學義(竹間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蘇喻哲(大硯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等等。試圖將實驗性教學培養出的設計活力轉接到專業建築設計表現上。
2002年主任一職由顏忠賢老師接任,但同年顏老師獲選紐約MoMA PS1駐館藝術家前往紐約直到2003年返國,這段期間由李清志老師出掌學系主任。學系這時期有年輕的林聖峰老師(畢業於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築研究所)加入專任行列,2004年林聖峰老師就任系主任,開始了長達八年的領航(歷經兩任共六年再代理兩年)。同年,兼具開業建築師及文學作家雙重身分的阮慶岳老師(畢業於UPenn建築研究所)於事務所停業後加入專任陣容。學系於此時開始定期舉辦大型的國際建築工作營,以台灣環境議題為核心,藉由跨域多元的創作觀點與多樣化的形式,邀請各國知名建築家(如當時初露頭角,如今已在國際間赫赫有名的藤本壯介)、藝術家、作家等等參與指導工作營及進行成果發表評論,學系開始將多元的創作能量聚焦在地域性與全球化現象的探索。
這段時期學系因為特殊的教學發展,培養出了許多系友于畢業後進入藝術國內外藝術相關院校進修,並成為台灣當代知名的藝術家。如許唐瑋(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七屆畢業,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畢業)、葉俊慶(室內空間設計學繫第七屆畢業,義大利Domus Academy設計碩士,現為本校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專任講師)、席時斌(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十一屆畢業,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雕塑組碩士)、姚仲涵(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十二屆畢業,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現為本系兼任講師)、牛俊強(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十二屆畢業,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黃雅幃(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十二屆畢業,捷克藝術學院動畫與視覺特效系畢業)、吳耿禎(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十三屆畢業,獲第一屆雲門流浪者計畫,北京中央美院民俗藝術研究所進修)等等。
建築教育的國際視野
2005年安郁茜老師就任設計學院院長,這之後學系另聘入曾任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及所長、行政院政務委員、擔任過九二一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擁有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建築博士學位的林盛豐老師加入專任教師行列,為學系教學陣容更添盛況。在安郁茜院長的穿針引線下,2008~2010年,設計學院以建築設計學系為核心,將原先學系固定舉辦的學系國際工作營加以擴大,與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Media Lab(媒體實驗室)為主體的師生,連續三年跨國合辦設計學院四系共同參與的跨領域設計工作營,以大直及汐止為基地,以創意設計提案融入環境規劃思考,並以影片及出版品完整記錄過程,廣受媒體報導,學院各種大型活動新聞常常攻佔報刊,整體知名度逐步攀向高峰。
這之後陸續有具豐富建築專業工作經歷並于本系擔任兼任教師多年的陳國洲(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研究所)、許棕宣(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二屆畢業系友,畢業于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以及具社區營造經驗的邱詠婷(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建築碩士,後取得臺大城鄉所博士)加入專任行列。2008年陳冠華、阮慶岳兩位老師先後離職,轉至輔成立不久的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任職。同年筆者(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三屆畢業系友、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築碩士)返國,開設設計工作室並獲邀返校加入兼任設計課指導老師。2010年安郁茜院長及邱詠婷老師先後離職,筆者獲邀加入專任行列,與多位當年的師長成為同事。2011年蔡秉璇老師(室內空間設計學系第七屆系友、西班牙馬德里工科大學建築碩士)加入專任,後因生涯規劃原因於2013年離職。
2012年林聖峰老師卸任,筆者被推舉為系主任。此前王俊雄老師在林聖峰主任的力邀下,在當時以校長特聘員額加入了本系專任行列。王俊雄老師在此之前專任於淡江大學建築系多年,以對台灣建築教育的發展充滿熱切的推動力而聞名,長期擔任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主編,台北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並擔任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現亦為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投入台灣現代建築的研究與史料保存工作,並熱衷於現代建築史及設計課教學工作。教學之餘亦熱心建築文的推動,協助忠泰建築藝術文化基金會與建築世代會辦理ADA台灣新銳建築獎,與「日本一」畢業設計獎項組織合作成立IEAGD亞洲建築系畢業設計展覽及台灣學生建築畢業設計6x2獎項等。他的加入使得本系得以打開門戶,積極與各種海內外建築組織合作,以本校為核心辦理多個國際建築研討會及跨國學術交流,促進台灣建築的國際能見度。
直到林聖峰主任卸任以及安郁茜院長離職前,在所有師長、同學乃至畢業系友的努力下,整個設計學院以及建築設計學系的學生入學的學測及指考屢創新高,生源結構丕變,社會風氣亦漸漸對設計專業有更多的認識與認同,設計科系成為高中學子及家長選擇大學時的熱門科系。筆者就任時(乃至今日亦然),在十二位專任老師中年紀及資歷皆最輕,卻在這樣的發展高峰時扛起了持續發展的重任,若非所有專兼任老師的協助實在難成大事。
邁向建築作者論
展望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的未來發展,面對設計專業工作由地域性開展至今日成為全球性對話,台灣出生率持續下降高齡化社會來臨,設計知識網路化與大數據的資訊搜尋化,伴隨全球環境的劇烈變遷,資本導向社會發展走到物質過剩的死胡同,全人類急欲尋求一種兼具人類生存與生態平衡的永續性社會發展新模式。本系一直以來以全人教育為本,以創造性的課程開發個人潛能,以建築專業引領設計視野,以寓教於樂的教學種下最深化的創作能量等等多年來發展出的獨特設計教育基礎,恰好提供了面對當前世界詭局多變的社會發展一種具適應性與突破可能性的教育範式。筆者在此當下提出「建築作者論」做為學系教育的指標,引領全系師生在多元的教與學之間能邁向目標唯在這種範式下,課程設計仍必須不斷的調整創新,教師結構亦需持續注入熱血的青年教師,教學觀念亦需保持適應性以突破成見洞見未來。如能做到以上幾點,相信學系下一個二十年將能持續發展,為這個世界培養出更多創作美善環境的人才。
原文做為序文刊載於實踐大學六十週年特刊《幸福建築藍本》(李清志+顧庭歡編著)